——《翦商》读后感
刘志诚
我算是一个比较喜欢文学和历史的人,但确实近20年这方面的书反而看的不多,一是实用主义,更多的是让我阅读管理,信息技术,心理学偏科学类的书籍,另一个是在畅销书里转圈很难阅读到有深度的历史作品,在故纸堆里的文言古籍晦涩难懂,不明所以。因此,偶尔读一两本历史领域的书,还是以西方翻译的为主,说来惭愧。
去年读《金枝》对世界历史上的祭祀,巫术,宗教起源很是震撼,但其实里面涉及到中国的部分浮光掠影,百不及一,更多的是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埃及,南美文明的考证,也许是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总结全球共性的时候,并为对神秘东方的变革和传承做出合理的解释。读《翦商》弥补了这部分的空白,由于文化基因,带给我的是更难以言说的震撼。
知道这本书,极其偶然,是在朋友圈看到不止一个人在发《翦商》作者李硕去世的消息,充满了惋惜,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查阅了一下他创作的关于孔子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古早和中古历史的作品,思虑再三,还是先从《翦商》读起,也没抱太多的期望,但越读越超越自己的认知,激起自己的反思,激荡自己的情绪,掩卷良久,不能自己。
1、 历史是什么?
我的豆瓣书评基本上都是手机上敲的,这本书是正经八百的坐在电脑前,想理清楚这本书究竟带给了我什么,和对我有什么样的启发。首先,这本书很大的篇幅是关于考古资料的详细阐述,当然,作为文字尚未普及的远古时代,能够证明历史发生了什么的只能是一些历史遗迹,所以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包括青铜和淘器,我们能看到的只能是发掘的一些残片,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地下残留的遗迹就是唯一的见证。看着简洁的文字和图片,心中却充斥异样,尤其是关于远古中国土地上的人祭,人奠,人殉,以及夹杂其中的食人证据,这样的毫无感情的阐述出来,作为一个现代人颇显不适,而这是逐渐被遗忘掉的历史,这个遗忘是刻意的隐瞒和集体遗忘。
有了文字的记述,最早的甲骨文已经进入了殷商时代,而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问卜的过程以及记录,幸存的仍是历史的只言片语,尤为可惜的是,除了早期墓葬残存之外,中晚期的一部分,也被刻意的销毁,就是为了奠基集体的遗忘,《易经》我了解甚微,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工作者,对于以小模型著称卜卦测算虽不能说嗤之以鼻,但也是敬而远之。可这却是破解远古历史的仅存文献之一,周文王在殷商被囚禁期间在传统八卦的基础上引申的六十四挂,是认知了历史变化的特性,并期望找到其中的相关规律,这个思想跃迁在当时的人类而言,未必不是拯救人类的火种。所有的爻记录的都是当时的关键事件,而爻的集合构成的卦其实是事件之间关系的本质,而《易经》本身就是这些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记录和规律总结,只可惜周文王作为殷商时代西部沉浮殷商小国的国君,这些事件的秘密性需要用当时商人难以理解和明白的文字修饰和阐述,更遑论近3000年后的现代人。而春秋时期孔子在《易经》基础上传承的《易传》是继承周公遗志,刻意修饰和隐瞒愿意。而孔子修订的六经虽然是非官方身份,但超越时代的以信史的基础上完成了历史的传承,可以算是最早的历史文献,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础,但刻意为之反而隐藏了中国华夏文明诞生前的古史。
历史就是结合客观的考古学以及历史文献的目标,目的,历史的走向,合理探测可能性找出真相。尤其是在集体遗忘和叙事体系变革中,刻意的隐藏背后的真相,当然,并不是遗忘,隐藏就一定是错的,在当时的体系下,作为商人后裔的孔子,是读懂并追寻到了真相,只不过为了伟大的华夏文明火种的长盛不衰,他选择了追寻周公的足迹,传承了掩盖历史和集体遗忘的大业。南美就没那么幸运,直到1500年左右,被欧洲的基督教结束了人祭,人奠,人殉的时代。
历史的偶然性就在于英雄造时势,商朝的早期起源与今商丘(作为我的老家,是没有感受过商的任何气息)在3000年前,还是湿热的气候,商人还是以水牛为主要的耕作工具,在之前的一千年,中国处于新时期时代,夏朝和更早的尧舜禹,黄帝,炎帝,更多的是在后世演绎和以今溯古的想象中重建的传说,例如,大禹治水,按照考古学的研究,可能只是湿热气候时代的局部水田江河治理,远谈不上人工运河的天险治理级别。而古国的诞生往往是部落聚集的迅速崛起与衰落,大部分如今的考古文化遗址,都见证着盛衰的无情,很多曾经辉煌的文化,悄无声息的灭亡,毫无踪迹。
2、 华夏文明的起源
商朝的兴盛是从二里头遗址开始的,在当今郑州附近的遗迹,对于在商城略以及商城遗址游荡近5年而视而不见的我而言,不免觉得浅薄与惭愧。而本书中对于长达2-3百年历史变迁的考古发现,才解开了一直神秘但今人难以理解的历史往事,对于青铜器时代的兴盛,部落聚集,以及商人生活的痕迹考证可知,向上天祭祀中,人祭是一种常态,甚至对虐待,折磨,断肢残骸,呼号哀叫充满欣赏,想到了古希腊的角斗场,有过之而无不及。混杂在牛羊骨头中的人骨,更涉及到吃食,显然以超越了现代人的认知与想象力。在房屋构建的基础上,人头,人骨,儿童,比比皆是,甚至有处遗址涉及到窗户悬挂的多个人头骨,不寒而栗,而殉葬的腰狗殉葬以及人殉,也是屡见不鲜。
无论后续的商族北迁,以及远及当今湖北,湖南的与当地文化交织的历史遗迹,商人的人牲文化,始终伴随其中,而向上帝献祭遗迹向列祖列总献祭,发展到殷纣王以王公贵族献祭,甚至其自杀也是以献祭自己的忠诚信仰,我们不能以单纯的愚昧无知来指责3000年前的古人,甚至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周文王,也对玄鸟作为图腾的商王朝的飞鸟是刺探自己秘密的秘密间谍深信不疑,而在模仿甲骨占卜与上帝过程中以微雕的方式,避免飞鸟刺探到自己的秘密。
周王朝的部族,也属于商人杀祭的羌人范畴,是从姜姓与姬姓中逐渐发展的分支,只不过通过投靠商王朝而作为在关中附庸商朝,为商朝捕猎羌人,作为人祭的源泉,周在商王朝的附庸中逐渐强大,到周文王在殷商被囚,大儿子被献祭并作为祭品被分享分食过程中思维的跃迁中,从对人牲,以及天命的反思,兴起翦商大计,并通过对熟知殷商文化的贱民屠夫吕尚的协助下,以卵击石,反而成功的历史进程。成功后有意的开始规避投效商朝,追猎羌人的历史。
从周文王作易意识到人类社会兴替的发展规律,在不同事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总结,对祭祀占卜意义的反思,形成翦商事业的起步,在周公从武王因见证商朝的人祭文化的血腥残忍以及生食大哥的历史阴影而噩梦缠身的周公解梦,再到周公辅政时期对商朝人祭文化的扬弃,并对上帝信仰,人祭宗教的淡化以及世俗文明开拓,催生了中华文明早熟,敬鬼神而远之,并可以销毁文字记录以及销毁殷商遗迹,以促使人类的集体遗忘,并重塑历史,把商朝的残酷血腥历史推到了纣王的身上,甚至进一步把夏的灭亡归结到桀的昏庸无道,形成了重塑的历史纪事,而促使中华文明遗忘血腥的古代史,避免人牲复辟。
3、 历史研究的突破与启发
当然,由于历史久远,作者在考古遗迹遗迹历史文献和叙事逻辑中,大胆揣测,提出了解释历史的新观点,对人祭在中国消失的历史过程中,以及周文王,周公,孔子等一系列的历史叙事中追寻蛛丝马迹,既显脑洞大开,在逻辑上又能自洽,确实启人深省。只可惜,斯人已逝,要不然,相比会有更多佳作问世,天妒英才,不知是不是在历史的徘徊中认知人性险恶的历程,孤寂而又忧劳成疾。也许只是揭示历史鲜为人知的过往,而受到天罚,这未免又是学李硕兄而脑洞大开的不可论者。
想必会追寻李硕兄的步伐,追寻他历史研究中的细枝末叶,继续满足自己好奇又启发无限遐想的中古史,也不枉李硕兄的一腔热血。
谨以此文,是为祭奠,李硕兄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