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非学术启蒙读本

认知与心智成功的修炼之道

—读曹德旺《心若菩提》有感

闲暇跟一小朋友聊读书,小朋友推荐了曹德旺的《心向菩提》,曹德旺还是备受尊重的企业家,以直言著称,曾经炮轰许家印,印象深刻,而且自幼辍学,奋斗精神自无需多言,看他访谈,可能普通话的问题,不觉得他多么善谈,倒没注意,他自己撰述的自传,看了下豆瓣高达9分,毫不犹豫开读。

读完颇多感慨,曹德旺的一生,是波澜壮阔,奋斗不止,也是命运亨通的一生。

在上海做生意的父亲虽然落魄但埋下了商业的种子,困顿的家庭环境造就了敢闯敢干的性格,家庭背景决定了起步阶段世界的认知,这个良好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不可多得的因素。

只所以心向菩提,也是因为种善因得善果,看似寻常向陌生人王先生提供热水的善举,遇到人生第一个贵人,开启了最早的销售和供应链生涯,奠定了商业阶段的起步。

与人为善不断打开商业版图的大门。在福州纸醉金迷的生活并没有让曹德旺甘于现状,初中毕业持续学习,从会计到mba,知识和持续学习是走向广阔天地的前途,而对遇到的每个人,曹德旺发现优点潜心学习,不断成长,写出这本书不令人意外,这种自学的艰辛,甘苦自知。

杀伐果断背后敏锐的嗅觉以及分析与谋划是本能更是刻意的训练。2008年前对经济危机的预测,通辽,双辽浮法玻璃的市场运作与运筹帷幄,有商人的精明果断,也有家国情怀的大气蓬勃。

曹德旺对个人信誉诚信的珍惜一以贯之,和闽侯人的不打不成交,和各级官员坦诚,真诚,做事个人信用至上与官员的坦诚君子之交,对待合作伙伴和员工敬三尺让一丈,更体现胸怀与真诚。

曹德旺信佛,早期曾经石竹山四次问道,有个老和尚的三次点睛之笔,颇有灵异之感,但换个角度而言,曹德旺与其说是在求人,不如说慎己,为什么后期不再求签问卜,主要是心智的成熟练达,完成了人生得修炼。

挂一漏万,感慨良多,真乃企业家典范。

从族群竞择联想到企业竞择的演化


——《富种起源》有感
刘志诚
差不多一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吴乐旻的《富种起源》,百感交集,我自己喜欢读翻译的书居多,这两年反而被国内学者的作品给搞得有点颠覆自己选书的范围,首先是前几年的《枢纽》,那还是在得到的推崇下读的一本书,当国内学者跳脱枯燥的学术写作,具备了叙述能力,真的会让人眼前一亮,当然这么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井底之蛙的鼠目寸光。去年读兰小欢的《置身事内》可能先看了郑永年的《制内市场》反而没那么震撼,备受瞩目的李录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由于是文章的集结,读起来也了无新意,倒没觉得有多么好。今年震撼了一把的是李硕的《翦商》,给出了超出我认知的历史视觉和新的史观,趁热打铁读他的《孔子大历史》反而没有进一步振聋发聩。而这本《富种起源》第一次在一个公众号看到不以为意,尤其是书名本能有所抗拒,以为是什么致富密码的畅销书,第二次看到就去读了读,谁知一读就爱不释手,再一次颠覆我的想象与认知,忍不住顶礼膜拜。
作为曾经执行计划生育的国家,马尔萨斯的富生穷死,人口陷阱在中国曾被奉为圭臬,核心观点在于资源承载有限的背景下,人口增长的极限带来社会的崩溃,贫穷源自于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均资源降低,陷入长期贫困的窘境,工业革命之前,长达万年的人类增长停滞的长期黑暗历史,引发无数对马尔萨斯理论的分析与解读,有可能论证到马尔萨斯现象的薄弱,但却缺少对马尔萨斯理论的质疑。吴乐旻作为离开象牙塔的民间学者,尝试挑战这个理论。
首先吴乐旻提出了两部门理论,生存品与效用品,生存品的规律是符合马尔萨斯的理论的,而效用品吴乐旻则认为是人类人均福利的体现,却并不符合马尔萨斯规律,效用品从生物学的规律是人在吃的生存品之外,性吸引从动物例如雄孔雀的屏,鹿的角的维度引申到非生存类的物品范围,当然生存品和效用品是动态变化的。有个现象是生存品的技术容易发展与传播,而效用品的技术却往往难以传播,并容易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罗马帝国的荣光,中国宋朝的灿烂文化,在人类历史中往往璀璨一时,却又陷入沉寂,这也就是人类历史中并不是一直处于低增长的贫困时期,但是效用品的发达却难以持久,这才是马尔萨斯陷阱的真正原因。
吴乐旻给出的解答是族群竞择,小到部落,大到民族,国家,生存竞争的压力,导致了马尔萨斯陷阱,群体福利高带来的移民的发展,从效用品低的区域移民到效用品高的区域是常态,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技术的发展得到迅速的传播,而效用品技术却得不到融合与传播,生存品不变而人口的增加,带来群体福利的降低,这一点哪怕是今天依然如此,人口向大城市,一线城市集中,即使在大城市中生存空间被挤压,吃,住,和压力大于三四线城市,人们依然乐此不彼,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与族群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个人选择效用品的最大化,而降低了族群的生存品空间,引发族群的马尔萨斯陷阱。
限制移民,限制贸易成为族群生存利益最大化的路径,野蛮对文明的征服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也是罗马帝国,宋帝国衰落的原因,我们慨叹的明朝回归到限制流动,限制贸易,限制效用品发展的时代,却是族群竞择生存的最佳路径,历史的真相竟是富死,穷生,想想也是不寒而栗。
另外一个重要的逻辑是制度竞择的规律,我们今天用大政府,小政府,民主与专制评价一种制度,而纵观罗马的历史与宋朝的历史,辉煌文明的背后都是大市场与大政府的结合,大市场是对经济的民间发展的支持,大政府是政府对经济收税的能力,住税与路税的卡点征收能力,是大政府具备文明告诉发展的前提,而元朝大市场的繁荣却因小政府收税能力的薄弱而难以为继,明朝的闭关锁国,也是丧失收税能力的必然。吴乐旻对水平和增长两种制度的竞择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竟然发现惊人的历史拟合,增长长期被水平压制,然而以地球上目前的国家数量为参数模拟,几乎在10000年的历史时期内,与当下人类历史相同,而增长超越水平是一个突然的爆发,诡异的是它会是一个震荡的图形,也就是说,增长会在一定时期后重新陷入黑暗,又进入一个水平压抑期。
吴乐旻把他的观点总结为马尔萨斯——达尔文——刘慈欣理论,马尔萨斯解释了生存品水平增长的原因,达尔文的族群竞择理论解释了马尔萨斯陷阱之谜,制度竞择理论回应了刘慈欣关于生存与文明悖论的背后逻辑,虽然我对经济学所知甚少,读起来却是感觉有一定的道理。
这个理论对人类长期发展历史的解释和当下的我们什么关系,除了解答工业革命如何让人类跳出了马尔萨斯陷阱,也为未来黑暗时期如何到来,生存品和效用品在当下的转换和演进提供了思考之外,我们也发现,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族群,那么企业间的竞择理论,有什么可以借鉴?
首先,企业需要确定自己的生存品与效用品,现金流和利润无疑是企业的生存品,效用品可能就是市值,股东收益,客户满意度,社会责任,创新与多元化增长。从企业均福利的角度而言,效用品越多,企业的增长和发展越好,遗憾的是,企业的生存品面临着考验,移民和贸易现象也会接踵而至,吸引到优秀人才,生存技术的扩散,可能都会面临着生存品的降低,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如果企业战略定力不足,在企业竞争中,就有可能坠入万劫不复的马尔萨斯陷阱。
其次,关于制度竞择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禹氏治理结构还是自上而下军队式的鳐式治理结构,可以借鉴的不是大市场小政府的民主机制,而是找到大市场大政府背景下的税收卡点征收机制的核心,完成制度竞择的成功。生存与发展的悖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阶段经历长期水平发展下增长爆发,对企业而言,如何借鉴,如何规避,值得深入思考,践行。
找到关键,坚守底线,关注环境,抓住突变,长期竞合,规避陷阱,既要做罗马和宋朝,又要避免辉煌灿烂背后的昙花一现,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企业的战略规划,蛮有意思的事。

历史的遗忘与重现

——《翦商》读后感

刘志诚

 

我算是一个比较喜欢文学和历史的人,但确实近20年这方面的书反而看的不多,一是实用主义,更多的是让我阅读管理,信息技术,心理学偏科学类的书籍,另一个是在畅销书里转圈很难阅读到有深度的历史作品,在故纸堆里的文言古籍晦涩难懂,不明所以。因此,偶尔读一两本历史领域的书,还是以西方翻译的为主,说来惭愧。

 

去年读《金枝》对世界历史上的祭祀,巫术,宗教起源很是震撼,但其实里面涉及到中国的部分浮光掠影,百不及一,更多的是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埃及,南美文明的考证,也许是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总结全球共性的时候,并为对神秘东方的变革和传承做出合理的解释。读《翦商》弥补了这部分的空白,由于文化基因,带给我的是更难以言说的震撼。

 

知道这本书,极其偶然,是在朋友圈看到不止一个人在发《翦商》作者李硕去世的消息,充满了惋惜,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查阅了一下他创作的关于孔子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古早和中古历史的作品,思虑再三,还是先从《翦商》读起,也没抱太多的期望,但越读越超越自己的认知,激起自己的反思,激荡自己的情绪,掩卷良久,不能自己。

 

1、 历史是什么?

 

我的豆瓣书评基本上都是手机上敲的,这本书是正经八百的坐在电脑前,想理清楚这本书究竟带给了我什么,和对我有什么样的启发。首先,这本书很大的篇幅是关于考古资料的详细阐述,当然,作为文字尚未普及的远古时代,能够证明历史发生了什么的只能是一些历史遗迹,所以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包括青铜和淘器,我们能看到的只能是发掘的一些残片,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地下残留的遗迹就是唯一的见证。看着简洁的文字和图片,心中却充斥异样,尤其是关于远古中国土地上的人祭,人奠,人殉,以及夹杂其中的食人证据,这样的毫无感情的阐述出来,作为一个现代人颇显不适,而这是逐渐被遗忘掉的历史,这个遗忘是刻意的隐瞒和集体遗忘。

 

有了文字的记述,最早的甲骨文已经进入了殷商时代,而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问卜的过程以及记录,幸存的仍是历史的只言片语,尤为可惜的是,除了早期墓葬残存之外,中晚期的一部分,也被刻意的销毁,就是为了奠基集体的遗忘,《易经》我了解甚微,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工作者,对于以小模型著称卜卦测算虽不能说嗤之以鼻,但也是敬而远之。可这却是破解远古历史的仅存文献之一,周文王在殷商被囚禁期间在传统八卦的基础上引申的六十四挂,是认知了历史变化的特性,并期望找到其中的相关规律,这个思想跃迁在当时的人类而言,未必不是拯救人类的火种。所有的爻记录的都是当时的关键事件,而爻的集合构成的卦其实是事件之间关系的本质,而《易经》本身就是这些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记录和规律总结,只可惜周文王作为殷商时代西部沉浮殷商小国的国君,这些事件的秘密性需要用当时商人难以理解和明白的文字修饰和阐述,更遑论近3000年后的现代人。而春秋时期孔子在《易经》基础上传承的《易传》是继承周公遗志,刻意修饰和隐瞒愿意。而孔子修订的六经虽然是非官方身份,但超越时代的以信史的基础上完成了历史的传承,可以算是最早的历史文献,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础,但刻意为之反而隐藏了中国华夏文明诞生前的古史。

 

历史就是结合客观的考古学以及历史文献的目标,目的,历史的走向,合理探测可能性找出真相。尤其是在集体遗忘和叙事体系变革中,刻意的隐藏背后的真相,当然,并不是遗忘,隐藏就一定是错的,在当时的体系下,作为商人后裔的孔子,是读懂并追寻到了真相,只不过为了伟大的华夏文明火种的长盛不衰,他选择了追寻周公的足迹,传承了掩盖历史和集体遗忘的大业。南美就没那么幸运,直到1500年左右,被欧洲的基督教结束了人祭,人奠,人殉的时代。

 

历史的偶然性就在于英雄造时势,商朝的早期起源与今商丘(作为我的老家,是没有感受过商的任何气息)在3000年前,还是湿热的气候,商人还是以水牛为主要的耕作工具,在之前的一千年,中国处于新时期时代,夏朝和更早的尧舜禹,黄帝,炎帝,更多的是在后世演绎和以今溯古的想象中重建的传说,例如,大禹治水,按照考古学的研究,可能只是湿热气候时代的局部水田江河治理,远谈不上人工运河的天险治理级别。而古国的诞生往往是部落聚集的迅速崛起与衰落,大部分如今的考古文化遗址,都见证着盛衰的无情,很多曾经辉煌的文化,悄无声息的灭亡,毫无踪迹。

 

2、 华夏文明的起源

 

商朝的兴盛是从二里头遗址开始的,在当今郑州附近的遗迹,对于在商城略以及商城遗址游荡近5年而视而不见的我而言,不免觉得浅薄与惭愧。而本书中对于长达2-3百年历史变迁的考古发现,才解开了一直神秘但今人难以理解的历史往事,对于青铜器时代的兴盛,部落聚集,以及商人生活的痕迹考证可知,向上天祭祀中,人祭是一种常态,甚至对虐待,折磨,断肢残骸,呼号哀叫充满欣赏,想到了古希腊的角斗场,有过之而无不及。混杂在牛羊骨头中的人骨,更涉及到吃食,显然以超越了现代人的认知与想象力。在房屋构建的基础上,人头,人骨,儿童,比比皆是,甚至有处遗址涉及到窗户悬挂的多个人头骨,不寒而栗,而殉葬的腰狗殉葬以及人殉,也是屡见不鲜。

 

无论后续的商族北迁,以及远及当今湖北,湖南的与当地文化交织的历史遗迹,商人的人牲文化,始终伴随其中,而向上帝献祭遗迹向列祖列总献祭,发展到殷纣王以王公贵族献祭,甚至其自杀也是以献祭自己的忠诚信仰,我们不能以单纯的愚昧无知来指责3000年前的古人,甚至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周文王,也对玄鸟作为图腾的商王朝的飞鸟是刺探自己秘密的秘密间谍深信不疑,而在模仿甲骨占卜与上帝过程中以微雕的方式,避免飞鸟刺探到自己的秘密。

周王朝的部族,也属于商人杀祭的羌人范畴,是从姜姓与姬姓中逐渐发展的分支,只不过通过投靠商王朝而作为在关中附庸商朝,为商朝捕猎羌人,作为人祭的源泉,周在商王朝的附庸中逐渐强大,到周文王在殷商被囚,大儿子被献祭并作为祭品被分享分食过程中思维的跃迁中,从对人牲,以及天命的反思,兴起翦商大计,并通过对熟知殷商文化的贱民屠夫吕尚的协助下,以卵击石,反而成功的历史进程。成功后有意的开始规避投效商朝,追猎羌人的历史。

 

从周文王作易意识到人类社会兴替的发展规律,在不同事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总结,对祭祀占卜意义的反思,形成翦商事业的起步,在周公从武王因见证商朝的人祭文化的血腥残忍以及生食大哥的历史阴影而噩梦缠身的周公解梦,再到周公辅政时期对商朝人祭文化的扬弃,并对上帝信仰,人祭宗教的淡化以及世俗文明开拓,催生了中华文明早熟,敬鬼神而远之,并可以销毁文字记录以及销毁殷商遗迹,以促使人类的集体遗忘,并重塑历史,把商朝的残酷血腥历史推到了纣王的身上,甚至进一步把夏的灭亡归结到桀的昏庸无道,形成了重塑的历史纪事,而促使中华文明遗忘血腥的古代史,避免人牲复辟。

 

3、 历史研究的突破与启发

 

当然,由于历史久远,作者在考古遗迹遗迹历史文献和叙事逻辑中,大胆揣测,提出了解释历史的新观点,对人祭在中国消失的历史过程中,以及周文王,周公,孔子等一系列的历史叙事中追寻蛛丝马迹,既显脑洞大开,在逻辑上又能自洽,确实启人深省。只可惜,斯人已逝,要不然,相比会有更多佳作问世,天妒英才,不知是不是在历史的徘徊中认知人性险恶的历程,孤寂而又忧劳成疾。也许只是揭示历史鲜为人知的过往,而受到天罚,这未免又是学李硕兄而脑洞大开的不可论者。

想必会追寻李硕兄的步伐,追寻他历史研究中的细枝末叶,继续满足自己好奇又启发无限遐想的中古史,也不枉李硕兄的一腔热血。

谨以此文,是为祭奠,李硕兄千古。

 

《网安大咖说》首期拍摄完成

忙碌的周末,“聚变安全,生态共建”《网安大咖说》第一期顺利拍摄完毕,感谢春哥,感谢上海远道而来的蒋总,我和宋院长也完成了双主持首秀,从战战兢兢到如鱼得水,成长肉眼可见,至于内容,值得期待!也欢迎专家提出话题,深度参与,共同推动安全行业茁壮成长!